2025.09.12-14 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Language: CN EN JP

进入老博会
关闭
<返回
与50,000专业买家共赴中国最大的福祉康复盛会

行业新闻

展位申请 观众预登记

“体医结合”+O2O模式,运动康复行业或将成为一片沃土?

行业新闻 2018.01.11

“体医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已成为目前运动康复领域主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商业模式的逐渐清晰,理念的普及,在与国外的对比中找到差距,虽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康复领域仍然会落后国外,但苦海亦蓝海。
 


“体医结合”从字面上理解为体育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体育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使身体回复健康。这是使康复人群、病症人群、病兆人群、亚健康人群迅速回归健康的最有效途径。上升到国家层面,在国民体质健康促进工作中,体医缺一不可。

从46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和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以来,政府各部门强调“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更出台了相关政策,对创业者来说,似乎给我们指引了一条发展的道路。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我国的运动康复发展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


(康复是现代医学“预防、临床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则认为,运动康复行业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但现阶段它仍然未被开发,资本进入较少,现阶段还是一个非常冷门的领域。

现阶段的运动康复市场状况

康复医学是医学一个新分支学科,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学并称的四大医学,其主要涉及到利用物理因子方法(光、电、热、声等)以诊断、治疗和预防残疾和疾病,研究使病人在体格、精神、社会、职业上得到康复,消除或减轻功能障碍,恢复其生活、工作能力得以重回社会。

康复医疗目前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供需存在着较大缺口,供给方面也存在着康复机构数量较少、康复医疗师缺口大等问题;需求方面存在着康复人口不断增长,康复意识不足等问题。供需两端均存在较大问题有待解决,总的来说,康复行业发展潜力十足。

从产业环节来看,康复产业链可分为以下三段:

上游:各类材料配件、信息技术供应、机电供应商;

中游:各类康复医疗器械相关公司;

下游:包括医院、残疾人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等康复机构与终端患者。

而在这其中,中、下游是主要环节。

运动康复偏重服务,也就是说偏重于产业链中下游,主要包括产业链中游的康复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辅具。其中康复医疗又可分为康复诊断与评定器械(包括平衡功能检查系统、语言测量系统、步态分析系统等);康复训练器械(作业治疗系列、物理治疗系列、言语治疗系列等);康复理疗设备(电疗设备、磁疗设备、超声器械、光学器械等)。

同时,还包括产业链下游的医疗机构、残疾人康复机构、养老机构、教育机构等机构用户与个人、家庭等最终消费者,其中最重要的用户是医院等医疗机构,未来随着二级以上医院康复科的不断新建与康复医院的逐步普及,医疗机构有望继续贡献大部分增量市场。

我国早期的运动康复主要是指针对职业运动员的医疗服务,但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重视科学运动渐渐成为趋势。运动康复正在从针对职业运动员的小众市场向所有群众提供服务的大众市场发展。

前景虽好,但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康复医疗发展史,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第一批医生赴日本学习专业康复医疗才算真正起步,国内第一个康复医学科就是1984年在中日友好医院建科。

但是,康复医疗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发展缓慢。直到汶川地震导致康复医疗需求突然的集中爆发,最终引起国家对康复医院的特别重视。卫生部随即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里面专门提到两个重点:一是康复医院的建设,二是分级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激励部分二级医院或者企业医院转型康复医院,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康复医院。

即使如此,从市场规模来看,更能感觉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更能反映巨大的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康复医疗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人均约15元),相较于美国康复医疗市场200亿(人均约80美元,不含长期护理),2000亿美元(人均约800美元,含长期护理)市场规模仍有很大空间,按国内有2亿中高收入人群能达到美国康复消费水平,按人均80美元消费来算,未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以上。

政策——是敌是友?

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又称46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康体结合,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

这是一块敲门砖,敲开了国内康复资本市场的大门,在政策出台后的3年里,大批运动康复创业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大量资本涌入康复市场。

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曾强调“体育和医疗融合是推动健康革命的迫切需要,是回应群众关切的迫切需要”,体医深度融合成为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重要举措。“体医融合”成为运动康复、康复医学的重要路径和发展导向。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前院长李国平表示,“体医结合”正是关键:现在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体医结合’,是‘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

今年8月,国家卫计委将再新增五类独立设置的机构类别,这五类包括独立设置的康复医疗中心、消毒供应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护理中心。

而在第十九次人大会中,更提出了“健康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加大医学科技投入,完善我国医药卫生科技经费保障机制。”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康复市场的资本的流入注下了一支“强心剂”。但是,这不能说明,康复市场的发展就能一片坦途。

一些旧的政策就是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1994年国务院颁发的35号文件《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其中规定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够100张的医疗机构,需要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国内目前小型的康复机构几乎都无法满足床位达到100张的要求。

除大型三甲医院外,许多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康复师数量、助理治疗师数量、临床经验年限上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康复能进入到“医疗”这个领域难度是相当之大的。

现阶段我国的运动康复创业机构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具有资质的(但全国不超过六家);第二类的为不具备资质的。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性,医疗资质的申办条件也不尽相同,而取得医疗资质一方面是增加了政府保障,对于工作室性质的康复机构来说,医疗资质成为规避风险的重要一环。

未来,也希望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让医保也能进入到康复市场,因为单次指导费用就几百元,贵的甚至能达到上千元。如果医保不能介入,面对如此高昂的费用,康复对普通患者来讲就是天上的“明月”,看得到却摸不着。

运动康复人才缺乏

对运动康复缺乏清晰认知,是运动康复服务无法被大众认可的最大原因,在国内大众心目中,运动康复往往被认为是专业运动员才需要的治疗。

北京体育大学是中国第一个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本科院校,至今不过8年。苗欣是这批学生里最为显著的代表,完成博士学位后继续深造,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我们这个行业,太需要各方推动了”,从苗欣身上,时常能听到关于责任和焦虑的感慨。

在运动康复这个领域,几乎所有创业者都众口一词地提到人才匮乏,匮乏到什么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在40所左右,而以每届人数最多的北体大来说,每年100个毕业生已是上限。


(开设运动康复相关专业的院校名单)


这个数字少吗?相比于全国各大高校常规设有的新闻学、计算机等专业,“九牛一毛”这个词更为贴切。但对于康复市场里本身就不多的创业公司来说,这个“少”有些不同的含义。

运动康复师处于医生与护理师之间的中间地带,与国外相比,地位和收入差距较大。而且,目前中国的运动康复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医科院校很少设立运动康复专业,两者相对割离,这也可以看出一种倾向,即运动康复还是偏重于“运动”,而非“医疗”。

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具有康复治疗师技术资格的约3.6万人,按国际口径测算,每10万人口的物理治疗师数量为2.65人,而北美、欧洲的这数据为平均60人/10万人口,美国为62.8人/10万人口,德国为68.7人/10万人口,香港为36.4人/10万人口。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康复治疗师配比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的康复人才极度匮乏,培养康复人才,特别是资深的康复人才,已经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务。

康复发展的未来将如何?

根据国务院下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所提供数据,到2020年中国运动人口将达到4.35亿,体育消费将会达到1.5亿元。而《2009-2014健身行业产值规模》表明经常运动的人运动损伤率达到85%以上。也就是说,到2020年,运动损伤的人群理论上可达3.7亿。



就目前行业的现状来看,运动康复在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空白较大,有待发掘,在康复这片蓝海,需要有领头者出现。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人才的短缺,医保政策的不完善,康复费用偏高,这些都是需要一一攻克的难题。


但是,在市场呈现黯淡状态时,越发能看到希望。在2016年12月的MTT医学运动康复国际研讨会中提到的“体医结合”+“互联网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已成为目前运动康复领域主要的商业模式之一,商业模式的逐渐清晰,理念的普及,在与国外的对比中找到差距,虽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在康复领域仍然会落后国外,但苦海亦蓝海,随着运动人群基数的增大,理论上来说前景可观。


(来源:康复汇)

2018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十一届,是我国唯一一个国家部委级残疾人辅助器具博览会,也是中国最大的福祉及康复博览会。

2018年10月11-13日,福祉展将汇聚全球康复、辅具、养老、健康、福祉、残疾人用品、老年人用品等产业的新技术、新应用,引领产业未来发展,助力企业开拓无限商机。

观众预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