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20.09.27
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自2018年6月以来,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共同编制《北京市养老服务专项规划(2018年—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目前已形成相对完善的文稿,现将专项规划有关内容进行公示,公示期3天。如有意见或建议,请于2020年10月23日前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至市民政局,逾期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10-65395964
传真:010-65395964
邮箱:bjmzjylc@163.com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养老服务公益性,聚焦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中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在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采用集约发展、延伸发展、协同发展等多种途径,增加全市养老床位数,织密就近、精准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养老服务就近可及和可预期。
二、发展目标指标
专项规划设定了中期(2025年)和长期(2035年)两阶段发展目标:
至2025年,“三边四级”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失能老年人和重度残疾老年人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实现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全覆盖,80%的户籍老年人得到就近、精准、可预期的养老服务,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养老服务联动支援机制逐步推进。
至2035年,全面建立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和养老服务联动支援机制,基本养老服务100%覆盖老年人群,失能失智老年人均可获得优质的长期照护服务,活力老年人100%可享受便捷可及的就近就地养老服务。
三、主要任务举措
(一)明确完善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
分类界定养老服务的属性定位,以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为前提,分类界定养老服务对象,确定“政府兜底、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家庭基础”的养老责任模式。坚持养老服务的公益属性,坚持老残儿一体化综合统筹、减量发展原则,推进残疾人服务机构、儿童福利设施与养老机构设施整合设置、共享部分服务功能,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提升护理型床位占比,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比重占60%,2035年达到80%。提高医养结合能力,优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加强老年疾病防治、诊治、康复和护理体系建设,建立稳定高效的转介机制和健康支持体系,2025年医养结合覆盖率达100%。
(二)创新养老服务体系结构
强化区域养老服务资源统筹管理,打造街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城郊养老服务协作体、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体,综合平衡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的现状。重新界定养老床位,明确养老床位包含长期集中养老床位、短期托养床位以及家庭照护床位等“三张床”,积极推进“七有”“五性”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区、街乡镇持续填补养老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以及能力空白点,将养老服务送到老年人的身边、床边、周边。
通过面向街乡镇实际失能老年人的适老化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满足绝大多数失能老年人就近获取长期照护服务需求。
至2025年,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5.3万张,千人常住人口养老床位提高到7张,建成并运营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8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达1200个。
至2035年,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21.6万张,千人养老床位数9.5张;建成并运营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38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总量不少于1600个。
(三)细化养老服务空间供给方式
强化实施分类供地的就近养老服务土地保障方式。适应超大型都市土地稀缺形势下空间利用的新要求,在明确人均占地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人均占有养老设施面积作为新的规划指标,推进养老机构立体化发展。按照“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基础和依据,分区域统筹服务资源,优化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针对全市养老基本服务对象、困境儿童、特定困难残疾人和长期照护对象中患有艾滋病等传染病和精神疾病的特定群体,布局立项建设公益性、托底性、专业化、常态化的长期照护机构,填补城市规划空白。
(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全面开放养老服务市场,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使社会力量逐步成为提供养老服务的主体。发挥北京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形成特色优势明显的养老服务产业格局,重点发展康复辅具产业。建立长期照护服务项目、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五)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加快推进老旧居住小区和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增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开展老年管理志愿者和科技志愿者等公益活动,鼓励低龄老年人帮扶高龄老年人。加强专业化老年人社会工作者团队建设,重点为独居、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人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科体系,形成层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体系。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养老护理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稳定从业人员的激励力度,逐年提高年度绩效水平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
北京市民政局
2020年9月24日
适度发展康养小镇、养生基地等新型养老服务。突出自然山水优势和旅游休闲特色,按照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重点承接健康养护、森林康养等养老服务功能,在做好辖区养老保障工作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推动做好基层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提升、农村幸福晚年驿站的规划建设工作。
在城区推进建设集中式居家养老服务社区与新型康养医养相结合,与居家社区机构相协同的养老服务模式。加强乡村地区,特别是山区村庄的基层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居家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重点提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副中心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顺义、平谷、大兴(亦庄)等东部各区联动发展,本地以中小型养老服务设施为主,结合家园中心建设,鼓励养老服务设施、公益性福利设施和医疗设施临近设置,共享共建,保障就地养老、就近养老需求。
与北三县协同发展。实现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统筹发展,协助廊坊北三县地区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流动为出发点,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建设高品质、复合型的养老机构,整体提升通州区养老服务水平。做好与北三县的统筹规划,不再建设大型养老机构,相关养老项目向北三县延伸布局。
严格控制新建大型养老机构,充分利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后存留的闲置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加密建设小微型养老服务设施,一般床位规模控制在50张至150张以内。完成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规划建设任务。
盘活存量,共建共享。支持企事业单位采用多种途径,利用闲置资源建设养老机构或养老照料中心,鼓励利用社会各方养老服务资源,探索多种途径,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养老服务模式。通过腾退还绿、留白增绿,增加活动广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游憩场所。充实完善本地区的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在充分满足本地养老需求的前提下,承接核心区转移的服务需求。
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严禁建设超过300张床位(含)以上规模的社会办大型养老机构,控制建设100张床位以上的街道养老照料中心,鼓励将疏解腾退后的闲置设施和建筑改造为养老服务设施,多种途径补充养老空间,提供养老服务。
推动核心区与生态涵养区签署发展协议。探索利用生态涵养地块,将核心区的养老和康养需求“外扩”。
探索多方式、多类型、多途径供给方式。支持加密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等小微型养老服务设施,支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附着于已有小型养老服务机构,提高综合功能。
探索“共生居住”养老模式。对于腾退的平房院落,通过适老化改造将房间更新为老年人的家庭单元。